【篇一:有趣的实验纸托水杯】
“咦?这能行吗?”我疑惑地轻声嘀咕着,“一张薄薄的纸竟然能托住水?”
周五下午,林老师让我们去一个小实验,用一个水杯装满水,再拿一张纸盖住纸杯,最后把纸杯倒过来,看看纸杯的水是否能被纸托住。说干就干,一回到家,我把实验步骤详细地讲给妈妈听,请妈妈和我一起合作,动手试试看。
我们首先找来了一个纸杯,装满了水,小心翼翼地把纸盖住纸杯。“妈妈,你觉得能行吗?”在倒扣纸杯前,我问了妈妈很多遍,一直不敢去把纸杯倒过来,生怕不成功。“没关系,试试看。”妈妈微笑着鼓励我。
“一、二、三。”我快速把水杯倒了过来。“哇。成功啦!”我兴奋地大叫起来,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纸居然托住了水杯。可好景不长,“咕噜咕噜。”原来,不到两秒钟,纸杯的水就流了下来,纸也掉了,我的高兴劲儿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看来这次实验还是失败了。唉,我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站在那儿。
“宝贝,没事,我们再来试一试。”妈妈轻身地安慰我。“要不,这一回我来试一试?”妈妈摸摸我的头。“好吧!”我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妈妈把纸杯装满了水,拿出纸盖住纸杯。我瞪大眼睛,仔细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咦?跟我刚才的步骤一模一样,这能成功吗?”站在一旁的我暗暗地想,“估计这回妈妈也不行。”
只见妈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纸杯倒了过来。“一、二、三……”我惊呆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眼前,过去十几秒后,纸还是稳稳地托住纸杯。“成功啦!成功啦!”我高兴地拍手叫好。
奇怪了,薄薄的纸居然真的托住装满水的纸杯。这是什么原理呢?我跟着妈妈上网仔细地查找了资料。原来这是大气压在作怪。当纸杯灌满水后,杯中的气压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妈妈笑着对我说。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篇二:蚂蚁搬家】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发现一群小蚂蚁排成整整齐齐的队伍开始搬家。正在此时,远处有一条小蛇在过马路。不到1~2分钟,天空中乌云密布,倾盆大雨顿时哗哗哗地下了起来。我飞快地跑回了家,心里还在想,小蚂蚁们是不是已经淹死了呢?就算没有死,它们是不是无家可归了呢?
大雨很快就停了,我跑到了蚂蚁洞前发现洞口已经光溜溜的了,连洞都已经被泥沙填满了。小蚂蚁们已经无影无踪了。如果死掉了,那它们的“尸首”在哪里呢?我找了很久,终于才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小坡上发现了他们的新巢穴。
它们之所以筑穴建得那么高,就是因为不让水淹没。蚂蚁能在下雨之前及时搬家,这是一个我偶然看到的一个奇迹,还是蚂蚁知道什么时候要下雨?它们是怎么知道的?
我反复的查找资料,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破解了这个迷题。原来蚂蚁住在地下,对下雨前的大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下雨前,水蒸气非常丰富,当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蚂蚁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空气的湿度比较高。蚂蚁这种把窝造在地下的生物,长久的生存进化使它们对空气湿度变化的感觉非常灵敏,当湿度加大时,蚂蚁就会有在低处危险的感觉,就要往高处搬!
小蚂蚁可真聪明呀!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们也根据这一自然现象,总结出一条气象谚语: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篇三:神奇的大气压】
暑假,我有幸和爸爸妈妈游览了祖国的大西北。美丽的青海,神奇的西藏,远古的甘肃,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进入青藏高原,一路上,我兴奋极了。眼睛望着车窗外的景色,成群的牛羊时不时地掠过,多么令人神往啊。火车马上要翻越世界上最险峻的唐古拉山口了。此时,我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唱起了空城计。于是,我拿出随身携带的零食,突然发现装有饼干的包装袋变“胖”了,圆鼓鼓的。这下,我可不敢吃了,就去寻找其他零食。可是,除了真空包装的小黄鱼外,所有装有零食的包装袋和矿泉水瓶都变胖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很好奇。
穿过青藏高原,我们来到了西藏的林芝风景区。我再次打开背包,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装有零食的包装袋全恢复了原样,不再是鼓鼓的,好像泄了气似的。我拿起一包饼干,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想:难道这些包装袋、矿泉水瓶会变魔术?
我把心中的疑问告诉爸爸,爸爸耐心地为我揭开了谜底。他说,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西藏的林芝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而到了上海,海拔就更低了,只有几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中的大气压就越低,这时藏在零食包装袋里的空气气压比外面大,所以包装袋和矿泉水瓶就鼓起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装有零食的密封包装袋和矿泉水瓶带到上海,它会瘪得更厉害呢。我将信将疑,爸爸接着说:“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于是,爸爸叫我拿着矿泉水瓶,站在拉萨火车站门口,给矿泉水瓶拍了一张照片。我小心翼翼地将矿泉水瓶装进旅行袋,期待奇迹发生。
经过两天的长途火车,我们到达上海。我迫不及待地去查看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只见它瘪瘪的,完全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原来,上海海拔低,矿泉水瓶外的空气气压比较大,瓶内的空气比较稀薄,就把矿泉水瓶“压”瘪了。哦,看不见的空气,竟然有那么多的学问呀。旅游让我见识了神奇的气压。
爸爸见我兴奋的样子,接着告诉我,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高压锅,就是采用了大气压变化的原理来设计制造的。我听了,觉得大气压更神奇了。
【篇四:科学的奥秘】
星期天,晴空万里,妈妈故作神秘地问我:“严瑾,你说纸片保得住水吗”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道“这还用问,当然不能,水一碰到水就会湿,破掉,怎么可能包得住!”“你还别不信,这纸啊还真就包的住水。”“怎么证明?”我疑惑的问道。“做个实验”。
“我们先这样,再这样,最后这样。”妈妈把她的方法告诉了我,我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杯子和一个纸片。接着,慢慢的往杯子加水。妈妈假装用力地把纸片盖到杯子上。我瞪大眼睛注视着。时间仿佛静止了,那一刻非常安静,静的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妈妈却很轻松,嘴角还挂着笑容。而我的头上如刚被洪水冲刷过一般。实验继续,现在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妈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手一个翻转,杯子倒扣了过来,你们猜怎么着?纸片就像被杯子吸住了一样,里面的水一滴也没漏出来,我瞪大双眼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个实验真是难以置信!不过,纸片怎么就吸在杯子上了呢?杯子里的水怎么就没流出来呢?这可真令我疑惑不解。于是,我便带着这个这个问题上网查找。
原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杯子中水上方不受大气压作用,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力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力,所以纸片才没掉下。
通过这个实验,我揭开了纸片不漏水的奥秘!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科学一直伴你左右!
【篇五:鸡蛋瘦身小实验】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朱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鸡蛋瘦身。
朱老师准备了一盒火柴、几个鸡蛋和两个广口集气瓶。他先将煮熟的鸡蛋剥了壳,鸡蛋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子,吴恺见了,便嗲声嗲气地说:“朱老师你剥鸡蛋是为了给我吃的吗?”“去!”朱老师瞪了吴恺一眼。随后,朱老师将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鸡蛋稳稳地站立着,然后问大家:“你们觉得能将鸡蛋塞进瓶子里而不破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朱老师请了严渊源和吴恺来尝试按压鸡蛋,他们的手刚一触摸到鸡蛋,鸡蛋就又反弹了回来,怎么用力按它,它也掉不进瓶里。这时,朱老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盒火柴,说:“我有办法能让鸡蛋掉进瓶子里。”
会是什么办法呢?正当我们疑惑时,老师先在瓶子里塞了一张餐巾纸,随后又拿出一很火柴,一划,点燃,拿起鸡蛋,将火柴扔进瓶子里,又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上。只见火柴在瓶子里迅速燃烧起来,可燃烧到火柴长度的一半时,火焰自动熄灭了,瓶子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气体,只见瓶口上的鸡蛋往上弹跳了几下,然后就变得越来越瘦,像个萎缩的小老头,最后像三亚的落日那样,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掉进了瓶里。朱老师立即用手死死地按住瓶口,瓶子里弥漫着气体,只能隐约地看到鸡蛋。然后,他将瓶子举起来,说:“看好了!”只见朱老师的手一离开瓶口,瓶子里就冒出了一阵阵白色的气体,就像电视里的魔法瓶冒出的仙气一样,大家看到后,都“哇~”的一声喊了出来,看着这朦朦胧胧的烟,大家都有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
最后,朱老师又拿着瓶子让我们一个个闻了闻,一股火柴燃烧的烟火味还带了点木柴的香。“怎么样?鸡蛋是不是可以不用借助外力而掉进瓶子里呢?”“是!”我们异口同声地大喊。吴恺却还不死心:“朱老师,现在可以请我吃烤鸡蛋了吧?”“去!”
可鸡蛋为什么会被瓶子给吸进去了呢?朱老师为我们解答了疑惑:在火柴和纸张燃烧的过程中使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瓶子里的部分气体被排出,同时瓶内氧气被迅速消耗掉。火焰熄灭后,由于鸡蛋堵住瓶口,瓶内气体温度下降,氧气消耗尽了,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才被“压”入瓶中。
第二次,朱老师又准备好了一个鸡蛋,只不过它比第一个要小,但依旧按不进瓶子里去。接着又说:“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实验的步骤还和上一次一样,火柴依旧燃烧到一半便不再燃烧了。可不同的是,这次的鸡蛋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瓶口弹跳起来,它似乎没有任何的表示。突然,鸡蛋也变得越来越瘦了,从瓶口快速地滑到瓶颈处,最后伴随着“咚”的一声,稳稳地躺在了瓶底。“怎么样,有没有看出什么不同之处啊!”吴恺忙举起手说:“有有有,第一次的鸡蛋弹了起来,第二次却没有。”“对,还有呢?”严渊源站起来说:“第一次鸡蛋掉进瓶子里的时候,没有发出响声,而第二次却发出了响声。”可是第二次鸡蛋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并且没有弹跳呢?在第一次的实验中,鸡蛋的弹跳是因为瓶内的气体往上冲,顶起了鸡蛋,而空气中的大气压却在将鸡蛋往瓶子里压,一个往上顶,一个往下压,才导致了鸡蛋在瓶口“啵啵啵”地上下弹跳。而第二个鸡蛋的大小和重量都在第一个鸡蛋之下,虽然瓶内的气体也在往上顶,但由于大气压太过强大,简单而瞬间就将鸡蛋压入瓶中,就像一个毫无防备的人,被猛地一推,摔倒了,发出了响声。第一个鸡蛋则是被大气压慢慢中的,所以没有声音。
我们听了若有所悟,原来鸡蛋瘦身有这么多的科学原理呢!看来,我们要多读书,多实践来增长我们的知识呢!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篇六:你的宽容,让我记住了你】
你,是谁?我不知道。你也许是一个白领,也许是一位职员,但是,你在我心里,只是一位善良的阿姨,一位亲切的大姐姐。
遥遥的记得,你那天的着装,深深地携刻在心上。不可磨灭的,是你那会心一笑。你清澈的眼中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不满,没有厌恶,也没有成年人的那种深沉,只像是一汪清泉,浇灌在我干涸的心田。
那是一个夏日,大气压也不知是被谁改变,空气沉淀淀的,压得我腰酸背疼,就连那小树是耸拉着头。闷闷的空中夹杂着那份属于夏季的燥热,仿佛是想榨干我们身体每一滴宝贵的水资源。小小的汗珠刚一冒头,便被燥热的风给拉走了。总之,一个字——热。
“热死了,小姨”走近几步,便能听到我抱怨的声音不断从屋内传出,虽然呆在屋内凉爽舒适,但是我还是想买一杯冰奶茶,品尝着冰甜的味道。
终于,我征得小姨的同意,跑出小区刚买了杯奶茶,我便迫不及待地喝起来。走出商店,那酷热的天,真是让我心烦,我一边抱着奶茶,一边开始了冲刺,“骄阳似火咱惹不起,躲得起。”我小声嘟囔着。
“哎呦”一声凄惨的女声响起,我才想起来我刚才好像撞到了一个人,一抹手指,坏了,奶茶呢?抬头一看,我便惊呆了,那雪白的连衣裙上沾着褐色的奶茶,还有冰块,一片一片的,惨不忍睹啊。我一下子便傻了,怎么办呢。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说完我便飞也似的逃走了,也不顾后面那位美丽的女士的大声叫喊。
我一回到家,惊魂未定的站住脚步,便偷偷地躺在阳台上,看着下面的情景,什么也没有?是呀,要是我,我也早跑回家换衣服了。唉,对不起了,我在心里默默补充。
谁知,缘分就是那么巧,巧的让你不知如何应对。那天,我刚出门,便有一个阿姨叫住了我。这熟悉的声音,这是——……。我惊讶的转身,却看见他一脸温柔的微笑,我连忙道歉,可是她却说;“乖,以后不可以这样的,我不怪你,但是要勇于承担!知道吗?”我抬起头与她对视,清澈的大眼,我想我不会忘记。
也许是你的宽容,我才能记得你,也许是你的善良,让我记得你。
【篇七:石墨·压力·金刚石】
就像有阳光,就有影子,只要我们活着就有压力。
压力无处不在,无人不有,从小到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事业,学生要考试,工人要下岗,比赛要分胜负,这些都会带来竞争,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带来竞争的压力。
璀璨夺目的金刚石与黑不溜秋的石墨有天壤之别,然而化学家的结论却令人惊异: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并且石墨能变成金刚石。
普普通通的石墨能变成“不可战胜”的金刚石?确实如此,不过除了高温还要加上五万到十万个大气压才行。
自然界这样,人之成才亦是如此,那些平平常常的“石墨”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刚石”离开了压力绝对是不行的。要想成材当务之急是给自己负重、加压,你不是想由“石墨”变成“金刚石”吗?你不是想出类拔萃吗?内因的作用是关键的,粘土能变成金刚石吗?当然不能。石墨和金刚若不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石墨也不会变成金刚石的,所以加压要依情况而定。
许多事实就证明了这点,多少昏君骄奢淫逸把作国君的压力置于脑后,使人民生活困苦,最后国家衰亡。
在生活上学习上加压要小心,就像一种碳硼化合物能划破“硬度之王”金刚石,在金钱上适度地增加压力可能使人勤俭,不挥霍学浪费。如果压力过大就会使人贪婪,吝啬,最后以至于丧失性命,在学习和工作上如果加适当的压力则会使人有目标有动力,一旦加压过大,则会变成“整日运转的机器”并终日“不知所云”。
所以,虽然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但调整压力的大小是至关重要的。
【篇八:科技节小论文四年级】
【篇一:水果电池制作小实验】
生活真是处处离不开电。早上起床,天还没有大亮,我打开了电灯,家里的饮水机帮我们烧起了热水,我从冰箱拿出面包,妈妈用电煎锅给我做起了美味的早餐,然后洗衣机开始帮我们洗衣服。电梯带我们下楼,电动门打开,我们走出小区。到了教室,同学们已经打开了灯,老师的电脑已经打开,学校播放着音乐……
我无法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但是电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好奇地问爸爸,通过爸爸的讲解,我对电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人类最早认识电,是发现人戴在身上的琥珀和丝绸的衣服发生摩擦后,琥珀就会吸引灰尘、羽毛等小物体,那时的人们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带相同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电力吸引作用下绕原子核运动。不同的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强弱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会从原子核吸引力小的物体,转移到原子核吸引力大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摩擦生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我们生活会发现很多摩擦生电的例子:比如睡觉前脱毛衣,就会有“哔哔哔”的静电,天气干燥的时候,妈妈梳头也会出现,头发跟着梳子走的情形,还有泡沫盒子里面的白色粒子也会吸附在我们的身上,甚至我们和好朋友拥抱一下,也会被彼此电到哦!还有一次,我发现油罐车的车尾下面拖着一段铁链,我很好奇的问爸爸,他说,油罐车里面的油与油罐发生摩擦,使油罐带电,而汽车轮胎是橡胶不导电,油罐带的电荷不能通过它传到地下,电荷越积越多,就可能产生火花,从而引发爆炸,所以需要在车底下拖一根小尾巴。油罐里的电荷通过铁链转移到地面了。
为了让我更深入的了解电,爸爸带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水果电池,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很多果蔬的汁液可以说就是一种电解液,做这个实验还需要两个金属片和导线。一般采用的是铜片和锌片(铁,锡都行),由于锌片的化学性质比铜更活泼,当这两种金属同时处在酸液中时,锌就会失去电子,这些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传到铜片上,形成电流。因此锌作为负极,铜作为正极。如果在该电路中再连接一个LED灯泡的话,灯泡便可以发光。
我们开始准备材料,家里的电线是铜线,我截取了一截,锌片不好找,爸爸准备拆开废旧电池,从里面取出锌片,考虑到会产生一些污染,我建议用铁钉代替,家里正好有土豆和西红柿,我想都试试,看看哪个效果好,我们又从五金店购买了小灯泡一个,5号电池一个,一些电线。第一步,我先试验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很好,咱们小灯泡亮了,说明我们接的线路没有问题。其实刚开始,我还是很怕碰电线的,我担心电流会击到我,爸爸说没关系的,这个电流非常微弱的。然后,我切开一个土豆,把灯泡两端的电线分别绑上铁钉和铜丝,然后插进土豆里面。可是灯泡没有亮,我想应该是一个土豆力量不够大。我马上切了好多土豆,分别接上铁钉和铜丝。
【篇二:磁铁怎样带动线圈转动】
对电器痴迷的老爸经常给我普及各种电学知识,已经带着我做了不少相关的实验和小制作。上次的磁铁小实验过后,老爸说:大的马蹄形的磁铁磁力会更大,能带动通电线圈转动,而这也就是家用电器电机的工作原理。多么期待啊!今天老爸终于有时间再次带着我探究科学的奥秘了。
吃过早餐后,我和老爸忙着准备必需的材料:马蹄形的磁铁、1号电池2个、漆包线一卷、铁丝、电线1米、细砂纸1张、开关1个、电工胶布一卷、万用表1个、木板1块。
材料准备齐全后,我和爸爸便开始了以下的实验步骤:
1、做电线圈。用一头大一头小的茶杯做“绕线器”,绕上近20圈漆包线,线的两头各留出近1米长待用,中间穿上一根铁丝作转动轴;
再把漆包线其中1端近1米长的部分用细砂纸把表面的油漆打磨干净,然后再紧密缠绕在先用电工胶布包裹(以防漏电)的一端铁丝轴上,另一端漆包线不打磨油漆便缠绕于铁丝轴之后,用小刀轻轻刮去一侧的油漆。(因无换向片,用刮去部分油漆的方式导致线圈通电时有时无,以代替换向片的作用)
2、做支架。用铁丝弯曲成一个支架,用胶布固定在底板上;10公分的软电线两根,两头均割掉塑料绝缘层,弯成S形钩状,一头用胶布与支架固定,另一头穿上铁丝轴。
3、让电线圈通电。两根1号电池用胶布缠在一起,固定在地板上,露出两极;1米长的漆包线2根,两头同样用砂纸打磨掉油漆,与电池的两极用胶布裹住,另一头缠在电线的弯钩上。用万用表第一次测试全线是否通电。
4、安开关。在电池的一侧安上一个开关,不用的时候关闭开关,以节约电流。再次用万用表测试安装开关的情况下是否正确。
5、制造磁场。在电线圈的正下方安装马蹄形磁铁,用胶布固定在底板。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启用开关,开通电源,然后我们便观察到惊奇的一幕:电线圈快速地不断地转动起来。我高兴地跳起来,赶紧喊老妈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开心时刻。然后老爸再次出场详细地给我讲解其中的电磁学的原理:首先带电的线圈导体在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磁力;带电的环形线圈产生相反的电流;在磁场的作用下相反的电流受到的磁力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于是电线圈在上下力的拉动中便不停地转动起来。这就是电机的工作原理,原来洗衣机、冰箱就是这样在动力的作用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实验转动现象见视频附件)
从准备材料到最终完成实验,总共花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虽是由老爸在一旁指导,但从头到尾都由我亲自完成,其中过程反复曲折,如先用小刀刮绝缘层,发现太慢了且不安全,便换成细砂纸打磨速度便快多了;先用矿泉水瓶子绕线圈,发现绕完后退不下来,然后换成一头大一头小的的杯子,绕完线后从小的这头很容易退下来;最让我头疼的环节是因为条件简陋,无电池盒,自制的电流系统常因接触不良而不通电,反反复复地检查和测试才最终让电流全线贯通,虽然急躁了好多次,甚至不想做了,但最终还是成功了!这次的实验让我明白了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需要我们认真耐心地反复实验才能接近成功的边缘!非常感谢老爸的耐心指导和陪伴!期待下次实验的来临!
【篇三:神奇的大气压作文】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纸片托水”的实验让我们回去做,并且让我们找到实验原理和应用。
回家后,我就不亦乐乎的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我找来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和一张长方形的白色纸,来到卫生间,在杯子里倒满自来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白纸盖了上去,最后,用手轻轻地盖住杯口,把杯子倒了过来,过了一会,我把手放开,嗨!还真是真的,纸真的把水托住了,小小的一张纸怎么可能托住一杯水呢?我又试了几遍,果不其然,都是这样的结果。
我问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爸爸说:“一张纸是顶不住一杯水的,而真正起到神奇力量的是大气压,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没有大气,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由于口杯中装满水后,杯中没有大气,当用纸片把杯子盖住倒过来后,纸片只有杯子里的水柱产生的向下的压强和杯子下方有一个向上的大气压;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故把水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过来以后,大气压就能托住了纸片及其上方的水,使纸片不会掉下来。
于是,我想,那我把杯子里的水稍微放少一点点,留一点空气在里面,我本以为如果杯中的水不满的话,杯内有空气,压强应当跟外界的大气压强相等,并且杯内还有水对纸片的压强,杯内压强应当大于大气压强对纸片的作用,水肯定会洒出来。但是奇迹又出现了,我等了半天,纸依然稳稳的托住了杯中的水。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爸爸很耐心的让我观察这次试验跟上次试验有哪些不同,终于,在我一遍又一遍仔细端详观察之后发现,这次试验中的纸片向上方会有轻微的凹进去,原来,在我旋转杯子的时候,杯中气体通过纸片被液体压到杯外,就跟刚刚满杯水的情况一样了。
接着,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做的第三个实验,这次我使用了半杯水,在反过来之后,啪的一声,水立马洒了一地。这次我终于明白了,半杯水虽然比一杯水轻,但是,杯中还有半杯空气,杯内的空气压强是和外界一样的,再加上液体重力,水不是可能被纸片托住的。
大气压有这么神奇?我上网一查,原来人类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大气压现象,并且在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飞机的发明,这让人们飞上了蓝天,开启了航天时代。而飞机的飞行原理就是:当飞机的螺旋桨高速转动时,发动机向尾部喷气而向前运动的时候,飞机的边上就会形成一个高速的气流,由于机翼的上侧做成上凸圆形状,而下侧做成平面形状。上方的气流的速度就要比下方气流的速度大得多。这样机翼下侧受到向上的压强就比机翼上受到向下的压强大得多。正是因为这个压强差,使飞机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除此之外,利用大气压的发明还有很多,例如生活中常用的真空压缩袋、吸尘器、离心式水泵、压力锅、自来水钢笔等等。
但是大气压对人类的生活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晴朗的天气里一般人的心情会比较舒畅,而在阴雨天却往往感到疲倦和心神不宁,这往往跟晴天和阴雨天的大气压高低变化有关。并且,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现代的交通工具能使人登山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会使人的机体来不及调节而产生不适,例如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会因气压减少而产生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等现象,所以飞机在高空时要增压,宇航员出舱时要穿上宇航服。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台上,都画有一条安全线,当火车快速开过时,人越过这条线就会有危险,这是因为,火车开动时,靠近火车的地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离站台远的地方气体流速小,压强大,强大的气流会将人推向列车。
这就是生活中神奇的大气压,在生活中有利有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让神奇的大气压更加造福于人类。
【篇四:为什么去了皮的苹果会“生锈”】
苹果对身体的好处众所周知,但是爱吃苹果的人都知道,当苹果破损或用小刀把苹果的皮削去以后,要不了几分钟,苹果的表面就慢慢地变成了咖啡的颜色,时间再长一些,又会逐渐变成黑褐色,就像是生了“锈”一样。我很好奇,苹果“生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此,我决定翻阅身边的书籍,上网搜一搜,寻找问题的科学答案。
原来,苹果发生色变反应主要是发生了氧化反应。苹果体内存在着是一种化学物质——单宁酸在作怪。单宁酸也叫做鞣酸,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单宁酸在酚氧化酶和氧气的作用下易被氧化成醌类化合物,即发生变色反应变成黄色,随着反应的量的增加颜色就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深褐色。所以,氧化反应的发生是由于与空气中氧的接触和细胞中酚氧化酶的释放。在组织没有损伤之前,酚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器中,不能与酚类化合物接触,而空气中的氧更没法进入,因而不发生氧化变色反应。当细胞组织受损伤以后,酚氧化酶就被释放出来与酚类化合物接触,催化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再加上空气中氧的作用,就会发生变色反应。同样,香蕉挨了冻或被碰伤时,常常会出现黑斑。这也是香蕉中的有机物质被空气氧化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苹果“生锈”变色呢?我开始思考,以上资料说明苹果发生褐变反应主要有三个条件:多酚勒物质,多酚氧化酶和氧。那么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从氧气着手,是不是只要我不让削好的苹果接触不到氧气就可以了呢?为了验证这个结果,我在爸爸的提示下开始尝试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我把一个完整无损坏苹果一切两半,然后分别在切口上紧紧覆盖一层保鲜膜。实验二:在冷却的开水中把苹果一切两半,并在水覆盖在苹果上存放。实验三:把切开的两半苹果放在锅里用水煮一下然后捞出在空气中存放,爸爸说这样高温加热就会破坏酚氧化酶的活性。实验准备好后,分别计时。十分钟过去了,我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分别去观察存放的六块苹果,果然,苹果全都没用变黑。我激动急了,高兴的跳了起来,但是我又想,是不是我放的时间太短了,氧化反应还没来得及反应呢。于是,我又等了十分钟再去观察。这一次我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的看的,但是看到苹果全都还是白色的时候,我还是太激动了。最后我又放了十分钟后去观察,苹果依然没有变色。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是和科学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原理,就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篇五:昆虫灯诱小记】
八月,我和爸爸顶着炎热酷暑,来到大别山深处的一处小村庄,听爸爸说这里是一个自然保护区——鹞落坪,这里高高的山峰似乎只有老鹰才能飞到。
夜晚来到的时候,虽然是盛夏,但是这里却是凉风习习。我们在一块平地上架上了一个白色的布,再在上面挂上一盏很亮的灯,这可不是一般的灯,这个灯的名字叫做高压汞灯,亮度是一般灯泡的几十倍。
在灯光的映射下,暗夜里不断飞来森林中的精灵――昆虫。很奇怪的是,这些昆虫一旦到了白布上居然都安静下来,不再飞开。原来这就是昆虫的趋光性,爸爸告诉我说这些夜行性的昆虫为了增加与异性相遇的机率会一同朝着有亮光的地方飞,这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呢。
不一会儿,白布上聚积起越来越多的昆虫。仔细的观察它们数量最多的是蜉蝣,这种昆虫是淡绿色,纤细的身体有着一对透明的翅膀和两根长长的尾须,爸爸告诉我说蜉蝣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昆虫,它们羽化后就没有了口器,所以也不能再摄入食物,往往很快就会死去,可以说是“朝生暮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蛾子,这些蛾子有大有小,颜色也各异。有的蛾子翅膀上有大大的眼睛一些花纹,这是为了吓走想吃它们的鸟儿。有的蛾子有很鲜艳的颜色,这是在警告猎食者:我有毒!不要吃我哦!还有一种蛾子居然长的像一片树叶,肯定是想躲藏在叶子中间不被发现。最奇特的是天蛾,它们长着壮硕的身体和三角型的翅膀,可以说是昆虫中的战斗机,爸爸说它们的飞行高度是昆虫中最高的。
一会儿我听见一阵的嗡嗡声,原来是飞来了一只锹甲,它披着黑色的铠甲,和两只长长的钳子,可以说是一辆微型的装甲车。爸爸说它们属于昆虫中最大的类群——鞘翅目,它们既能上天,也能下水,还能够钻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发现这些昆虫对光线的反应性也不一样,有的一看见光就飞过去,有的要过一会儿才会飞到光源那里,并且都喜欢围绕着灯光不同的打转飞。
我用手机上网搜索了昆虫为什么有趋光性,但是网上的答案也不一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爸爸告诉我说,夜晚属于这些精灵,而且我们人类也是和这些昆虫息息相关的,没有了这些昆虫,我们人类也将无法生存。我们将灯关去,等待这些精灵飞到它们的世界中,天上的星星也在眨着眼和它们一起告别。
【篇六:为梦想而“跑”——《跑出一片天》观影感】
梦想的路程总是充满艰辛,只有坚信自己,勇敢无畏,梦想才不会变成幻想。2016年12月2日下午的电影更是奠定了我这份信念。
电影开始了,一个稚嫩的男声作为电影的开场白,仿佛在对我们倾诉生活的尴尬和平淡。
那个男孩就是主角李小天,他的梦想是在赛道上自由奔跑,但他的身高不达标,他的父亲总是望子成龙,只让他好好读书,这让李小天的梦想不得以实现,所幸他有一个虽然比他年龄大很多,但很懂他的铁哥们儿,叫“大眼仔”,他们总在一起,用快速的双腿帮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李小天的父亲却不喜欢“大眼仔”,因为他不想儿子整天“不务正业”,就断绝了他们的来往。有一次,李小天的学校举行了家庭运动会,李小天也参加了,但他的妈妈已经离他而去,于是,“大眼仔”就男扮女装,当他的妈妈,可谁知道,当天,发生了意外,使李小天成为当众的笑柄。
但李小天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的去练习跑步。一天,他和父亲闹翻了,他终于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而他的梦想也被父亲慢慢认可了。
在他的努力下,他站上了赛道,与他最渴望的对手一同奔跑。李小天在跑道上激情洋溢的奔跑,带着对梦想的追求,超越一个又一个选手。最后,在父亲的信任和艺丹阿姨的鼓励下,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看完李小天,让我想起了贝多芬,他们都是梦想的追求者,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们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李小天的身上人们又可以看到他对梦想的执着。在遭受人们的偏见和唾弃之时,他们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不轻易放弃。
电影看完了,我明白了很多:“既然输在了起点,那就要赢在终点!梦想的成功是自己对行为的肯定,是坚持自我的勇气,是奋发向上的动力!”
【篇七:污水净化再利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近几年关于水污染的话题不断在电视和媒体上提起,但是我很少在意。有一天,我在洗澡时边洗边玩,看到下水管在哗啦啦淌水,我心中突然有了个疑问,这些脏水会流到哪里去呢?这些水是不是又直接进入自来水管再次给我们用啊,那多脏啊?于是我赶紧去问妈妈。妈妈说,用过的水是不能直接再用的,必须要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到河里。我一听特别好奇,水怎么能由脏的变成干净的呢?我便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污水处理厂。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妈妈带我去的是一所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30万吨的污水,相当于我们合肥市市区四分之一人口的排水量。一进污水厂大门,我就两个感觉:一是大。整个厂区非常大,感觉都望不到边。同时可以看到好多个非常大的高于地面的水池,老远就听到哗啦哗啦的水声。二是绿。我之前以为处理脏水的工厂一定又臭又脏,没想到一进厂,到处是绿树和绿草,感觉就象是进了一个公园。
我们决定按照水处理的顺序进行参观。首先,我们去看了收集脏水的集水井。来到井口的池子一看,我差点吐了。水又黑又臭,水量特别大,水面上还漂浮着许多纸盒、塑料袋等的杂物。工作人员说,这些水都是我们平常用的洗衣做饭洗澡后的水。水面上的垃圾是因为人们乱丢,随着雨水也被冲进来了。在这里,我看到一种叫格栅的机器,相当于爬犁,把这些水面上的垃圾清除掉了。我想到我平时那么浪费水,也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脸不禁红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最主要的处理工艺点,爆气池。就是我们一进厂看到的那些好大好大的池子。我们顺着梯子,爬到水池的顶上,站在廊道上放眼一看,好壮观啊。巨量的水不停的翻滚,就象一大锅烧开的水一样。我发现这里的水颜色不是我最先看到的黑色的,而是黄褐色,这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因为水里加了好多活性污泥,这些污泥里有许多微生物。不要小看这些微生物,它们可是污水“杀手”,就是靠它们,来吃掉水里很多的脏东西呢。这里的水不停翻滚,是因为水池底下有机器往水里充氧气,一是可以让水均匀混合,二是给微生物补充“动力”,有了这些氧气,污泥里的微生物能更勇猛做战。
下了爆气池,我们去看了沉淀池。这里的水和爆气池里翻滚的水完全相反,水面特别平静,象个安静的睡美人。平静的水,才能让水里的大颗粒杂质沉到水底。这些杂质里还有一些是在爆气池里英勇作战的污泥英雄们的“尸体”。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上层的水已经清澈透明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最终处理后往外排的出口处。这里和进口脏水处完全不同了。银白的水花翻腾着争先恐后地往外流,好象在欢快地说:我变干净了,我又要回到大自然河流的怀抱了啦!工作人员很细心地分别取了两管水,一管是进口的脏水,一管是出口的干净水,给我比较看。两管水真是天壤差别啊。处理前的水黑呼呼,处理后的水,就象我们用的自来水。但工作人员告诉我,别看这些水象自来水,但其实还达不到自来水使用标准,我们用的自来水,还要经过更严格的处理,才能给居民使用。
今天,我只是简单的参观了污水处理流程。工作人员说,这里面学问可大了,还有许多处理环节和工艺没有介绍到。但是我已经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原来水资源的保护是那么一个复杂的工作。我们平时如果节约使用水,就是节约了水处理的资源。我真为我以前浪费了那么多宝贵水的行为感到后悔。我决定今后后一定要节约每一滴的水,而且也呼吁我们的同学一起来保护水资源。我要大声的喊:爱惜每一滴水,从我做起!
【篇八:隐身大力士】
“妈妈,快看,我的嘴巴又被瓶子吸住了!”我喝饮料的时候,喜欢用嘴巴把瓶口整个堵住吸着喝,但是嘴唇经常会被吸进瓶子里,卡在瓶口,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弄得嘴巴好疼,今天又被吸住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非常想知道。妈妈说:“想知道的话,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
我们准备了一小节蜡烛、打火机、一个空玻璃瓶、一个敞口的透明盒子,还有一些滴了蓝墨水的自来水。“妈妈不会想让我用水把火扑灭吧,这跟嘴唇被瓶子吸住有什么关系吗?”我心里直犯嘀咕。妈妈让我先把蜡烛固定在盒子的底部,再在盒子里浅浅地倒上一些蓝色的自来水,然后点燃蜡烛,轻轻地用玻璃瓶子把蜡烛扣在里面。接下来,奇妙的一幕出现了。玻璃瓶里面的蜡烛火苗越来越小,直到完全熄灭,而盒子里面的水慢慢地被吸到玻璃瓶里。玻璃瓶里的水面越来越高,等到停止上升的时候,已经比盒子外面的水面高出了很多。
“这真是太神奇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快告诉我吧。”妈妈说:“蜡烛在玻璃瓶里燃烧的时候会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由于热胀冷缩,部分空气会被挤出玻璃瓶,随着火苗的慢慢熄灭,玻璃瓶里面的空气渐渐变凉,再加上蜡烛燃烧消耗掉了部分空气,所以玻璃瓶里的空气变得很少,这个时候玻璃瓶外面空气的压力就会大于玻璃瓶里空气的压力,所以玻璃瓶外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到玻璃瓶里面去,看起来就像盒子里面的水被吸到玻璃瓶里去了。用蓝色的水是想让你看得更清楚一些。现在想想你的嘴巴为什么会被饮料瓶吸进去吧。”
“嗯……我喝饮料的时候嘴巴把瓶口堵死了,当我一直吸着喝时,水慢慢减少,外面的空气又进不去。像刚才实验中的玻璃瓶一样,里面的压力变得很小,外面空气的压力大于瓶子里空气的压力,就会把嘴唇紧紧的压在瓶口,嘴唇就被吸进去了。”我高兴的说。
妈妈摸着我的头说:“真棒!你知道吗?这个‘外面空气的压力’有个名字,叫做‘大气压’,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种种现象来观测它,像钢笔吸墨水,吸管喝饮料都是跟大气压有关的,是不是很有趣?”
“嗯,大气压真是个隐身的大力士啊!”我衷心的说。
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大气压就隐身在我们的身边,不知道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其他的“隐身人”,我多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认识它们,掌握它们,让它们为人类造福啊!
【篇九:没想到】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还记得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个暑假,天气格外炎热。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时写着假期作业。那天,正在完成数学作业,一边做一边拿着尺子比划来比划去,思来想去总是找不到灵感,无意间就用尺子插在垫桌面的一张报纸中。我就一边思考,一边用手敲打桌边外露的一半直尺,原以为可以将轻飘飘的报纸弹“飘”起来,嘿!没想到,报纸竟然岿然不动,就好像桌面有种吸力似的。我以为力度小了,就再试一次,用上比上次更大的力,本以为会成功,可是,只听“啪”一声,尺子居然断了,我十分地惊讶,一把尺子居然弹不起一张报纸!我的好奇心愈发强烈。
于是,我把报纸弄成团,再试一次,看结果怎样。我用力一拍,一道华丽的抛物线从空中划过,为什么揉成团的报纸能弹起来,而平铺的报纸却弹不起来呢?这使我更加疑惑了。
中午,我好奇地去问老爸。我把刚才的实验重做了一遍给他看。看完后,他也是一脸茫然,显然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还对我开玩笑说:“可能是这报纸刚吃过饭变重了吧。”我很失望,心中的迷惑仍未解开。忽然,我想起了当物理老师的外公。
第二天,我来到不远的外公家。一进门外公就迎上来了:“哟,我的乖外孙可盼来啦,终于有人来陪我下棋喽,欢迎!欢迎!”我礼貌地问外公外婆好,一片西瓜还没吃完,便迫不及待地说:“我有个小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您是专家,可否赐教?”于是就把那次经历又给外公演示了一遍,外公听了,笑着说:“等你到了初二学习物理课你就明白了,这里有个物理小常识,就是大气压和真空的问题,平摊在桌上的报纸和桌面间没多少空气,近似于‘真空’,而外部的气压远比报纸和桌面间隙要大得多,因为你拍的时候用力过猛或速度过快,导致空气无法迅速进到报纸和桌面间,从而产生一种阻力,挡住了报纸,你轻一点拍,试试看!”我照做了,报纸果真被弹起来了。
啊,原来是这样!真没想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居然蕴含着大道理,看来我以后要多留心生活呀!
【篇十:成功需要不断尝试】
总以为成功就像天上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总以为成功就像海底的峡谷,可以想象却不能感受到。然而,那节物理课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星期三,晚自习时,伴着清脆的铃声,汪老师大步走进教室,随后像往常一样挽起了袖子,摊开一张卷子,说道:“上课!”接着他滔滔不绝的讲着试题,细致而耐心的讲解,让知识的甘泉,一点点流进同学们的心中。
然而,当他讲到一道关于压强的题时,遇到了麻烦,该题的题目是: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一次性水杯的杯口上,然后将纸杯倒置,水没有渗出来,问到底是由于水分子间的引力还是大气压强的缘故?并证明。
这道题的答案是,在纸杯顶部扎一个小孔可看到纸片脱落,水流出,这说明是大气压强使纸片不掉落,而不是水分子间引力。
可是同学认为杯中水不满时,纸一样会脱落,但是他们的答案被打了大大的红“×”。
“即使杯中水不满,纸片也不会掉落!”汪老师对同学们说道。
“这不可能,纸片一定会掉下来!”同学们大声嚷道,“愤懑不平”的反驳老师的观点。
无奈,眼见为实。汪老师如果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显然是不会信服的。
于是,他找来了水杯,在杯中倒了一半左右的水,盖上纸片,然后将杯子倒置过来。然而,出乎意料地是,水立刻流了出来,看到汪老师尴尬的神情,教室里一片哄笑。
老师似乎很不甘心,他又找了一个纸片重复着实验,可是水又流了出来。教室里又是哄笑连天,大家就等着汪老师怎么收拾残局了。
杯中的水已所剩无几,老师也有一点紧张了,他急促地撕下一片纸,盖在杯子上,小心的倒置着水杯,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汪老师的实验再次失败,那么他该放弃了吧!
也许是上天故意开了个玩笑,汪老师的实验还是失败了,同学们对老师有些同情了,一个同学大声说道:“汪老师,别再做了,我们相信你!”
汪老师似乎没有听到这话,他的额头挂满汗珠,拖着肥胖的身子在教室里四处寻觅水,他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
水找来了,汪老师撕下一片稍硬的纸,轻轻折叠后,小心地撕下一片,放在手心里,然后另一只手拿出了杯子,慢慢将纸片盖在瓶口上,用力紧紧地按住,然后缓缓地倾斜着杯子,瓶口不断下降,汪老师的心似乎也在下垂,他的双眼死死地盯着杯口。于是,在杯子倾斜180°角之后,扣人心弦的时刻来临了。汪老师渐渐松开手,紧张而耐心的观察杯口的情况,这一次,纸片紧紧的吸住瓶口,再也没掉下来。
教室里又是一片欢呼声,老师的脸上写满了微笑,每个人都为实验成功而兴奋不已。然而,更让我敬佩的却是老师的执著与坚毅。
成功,需要不断尝试,只要你肯坚持,肯勇敢的面对挫折,那么昔时的讥笑。终会成为你成功后的欢呼!